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安徽省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建设标准(试行)
2019-02-21 15:46     (点击: )

附件2

 

 

 

1.定位与特色

 

1.专业定位。专业定位准确,科学合理,与地方主导产业吻合;专业在学院和省内专业规划中处于重点支持地位;以培养“高精尖缺”技术技能人才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高定位的培养目标。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学校专业发展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与区域重点产业的关系;专业在安徽本地就业率达80%以上(市属院校在本市区域内就业率达40%以上或省内就业率达80%以上)。

2.专业特色。专业特色鲜明,专业发展对接行业优势明显,对区域支柱产业和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培养贡献度大,能服务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需求;专业适应学校服务行业的实际需求;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等发展战略中发挥作用。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专业招生规模排名在全省同类专业中名列前三分之一;是省级重点建设(示范、特色等)专业。主持(含联合)国家级(或备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或参与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2.产教融合与培养模式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全面深入,行业、企业承担人才培养任务明确,在招生、就业、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与知名行业企业建立产教联盟,共同开发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人才质量标准;优选业内领先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和“订单式”联合培养等,探索“3+2天”的教学组织形式。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校企共同培养人才机制;共同开发的相关标准、课程等资源;专业是教育部或省批准或学校确定的现代学徒制或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专业。

4.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人才培养模式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区域经济特点,能深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能够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能够体现校企共育的特点;实行1+X(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证书制度。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在校生取得X证书人数不少于60%

 

3.师资队伍建设

5.师资水平与结构。教师教学改革意识和质量意识强,教学水平高,科研成果丰硕;专任教师企业经历丰富,实践能力强;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梯队合理;校外兼职教师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专业教学团队有省部级以上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生师比小于18:140岁以下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90%以上;专任专业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30%以上;校外兼职教师素质优良,高级职称比例30%以上。

6.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在行业有一定影响,能够准确把握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专业水平高,科研及管理能力强,层次高;专业带头人聘任、培养和考核制度健全,实施有效。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专业带头人聘任、培养和考核制度;专业有2名分别来自学校和企业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其教学科研成果在同类院校或相关行业有一定影响力。

7.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完善;优化“双师”队伍结构;实施“双师”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落实全员轮训;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人数多,累计时间长,技能水平显著提升;注重吸引高水平行业精英和企业骨干来校任教。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引进与培养机制;专任专业课教师每5年在行业企业实践累计半年以上,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双师型”教师比例85%(财经、政法、体育、艺术院校75%;师范、医学院校达70%)以上;“双师型”教师与学生比例达1:20;企业一线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50%以上;有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

 

4.课程与资源

8.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合理,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衔接合理,能够支撑人才培养目标;校企联合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紧贴专业发展和技术更新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改革。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教学进程表;课程标准;实践课学时比例50%以上。

9.课程资源。课程教学资源配备丰富,能够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支持;有完善的信息化资源建设、使用、管理、线上线下学习成果互认机制;根据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及时更新课程资源;教材建设、管理及选用制度完善;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教材,能够体现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教育特色鲜明;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及时动态调整。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或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教材。

10.课程教学方法、手段与考核。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课堂,提升教学效果,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立足学情分析,考核方式灵活,积极推行综合性、多形式、多阶段考核,契合课程教学特点,注重综合评价,突出能力培养。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专业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课堂教学的教师比例达80%以上;近三年参加省级以上教学能力大赛并获奖。

 

5.实践教学

11.实践教学条件。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施先进,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需要;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稳定,所在企业、单位在行业中有较强影响力,硬件水平高,实习管理规范,企业指导教师数量多、层次高,校外实训效果好。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专业的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10000/生以上;财经、政法、体育、艺术院校专业的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8000/生以上;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5个以上。

12.实践教学内容与管理。实践教学项目环节设计科学合理,内容与实际需求结合密切;实践教学以技术技能训练为基础,凸显学生职业精神与综合素质培养;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完善,运行良好。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相关标准(大纲);实践教学环节相关资源(教材、手册、数字资源等);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90%以上,实验、实习开出率95%以上。

 

6.技能大赛与创新创业

 

13.技能大赛。具有完善的技能大赛承办、学生选拔、培训、奖励机制,并有一定的大赛承办能力;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比例高,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成绩优异。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三级职业技能竞赛机制;参加校级以上技能大赛学生比例达30%以上;参加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奖。

14.创新创业。推进专业教育基础上的创新创业教育;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课程资源丰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条件优良,平台类型丰富。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创新创业课程;校友毕业三年内创业率达5%以上。

7.科研、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

 

15.科技研发与应用。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应用工作,有一定数量的纵向教科研项目;横向项目经费到款额度高;专业教师获得一定数量专利,专利转化率高。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纵向教科研项目在学校各专业中排名前列;技术服务到款额(横向/纵向/技术交易/非学历培训/公益性培训服务)在学校各专业中排名前列,且不低于20万;(财经、政法、体育、艺术院校10万元;师范、医学院校达15万元)以上;有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年均授权专利数达到在校生数的0.1%(财经、政法、体育、艺术院校0.05%;师范、医学院校有专利)以上;有技术成果转化。

16.社会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培训和师资培训;依托专业资源,紧贴产业行业发展与技术革新前沿,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服务。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培训和鉴定人次达到专业在校生规模的1倍(财经、政法、体育、艺术院校和师范、医学院校达0.5倍)以上;继续教育规模达到普通在校生规模的1/2以上;有省级以上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并开展职业教育师资培训。

17.国际交流。与境外院校或教育机构在学生交流、教师进修、合作办学、课程建设、共建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等方面合作顺畅,效果良好;探索开展境外办学和培训。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有与境外院校或教育机构的学生交流、教师进修等。

8.专业规模与投入

18.规模与招生。专业宣传力度大,有较好的声誉;保持一定的招生规模,生源质量较好。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连续招生5年以上;在校生人数300人以上;近三年第一志愿报考率95%以上,报到率90%以上。

19.就业。注重学生就业,做到学生初次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就业质量、起薪点“四高”要求;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度较高,学生就业满意度较高;形成了毕业生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反馈机制。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初次就业率95%以上;就业对口率、就业质量、起薪点在学校各专业中排名前列。

20.经费投入。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健全,经费足额到位、使用高效,学校统筹资金安排专业建设经费,近三年专业建设经费持续增长。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在学校各专业中排名前列;有省级财政或学校举办方专项经费投入。

9.专业影响与质量保证

21.专业影响及评价。在行业和区域内有较强的影响力,形成了良好品牌;实施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完善的第三方评价机制。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媒体宣传和报道;有省级以上标志性成果、荣誉及项目;有第三方评价报告。

22.内部质量保证。构建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持续开展专业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专业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方案和成效。

上一条:精心组织 严格对标 ——我院举办2019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
下一条: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