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试行)
2019-02-21 14:48     (点击: )

附件1

 

 

1.办学

定位

1.办学方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学校治理。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纪要;学院章程。

3.发展规划。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与产业升级和新型产业发展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学校发展规划等。

4.专业设置。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匹配;能随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动态调整专业和改造传统专业,适应产业变革和新经济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供给。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学校专业发展规划等;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达80%以上(行业类院校专业设置需能够覆盖和服务行业80%以上的岗位);安徽本地就业率达70%以上(市属院校在本市区域内就业率达30%以上或省内就业率达70%以上);在高成长企业或中小微企业就业率达60%以上;与国内知名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专业比例50%以上。

2.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5.培养目标定位。在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前提下,部分专业要以培养“高精尖缺”技术技能人才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高定位的培养目标;落实国家专业标准,鼓励制订实施高于国家标准的校本标准;实行1+X(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证书制度。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本标准等;“高精尖缺”技术技能人才比例50%以上;在校生取得X证书人数不少于30%

6.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产教融合,深化“引企入教”改革,与知名行业企业建立产教联盟,共同开发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人才质量标准,建立职业教育模式标准;优选业内领先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探索“3+2天”的教学组织形式。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共同开发的相关标准等;成为教育部或省批准的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单位;各类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参与人数占比达5%以上。

7.品牌专业(群)建设。瞄准地方产业发展前沿建设一流品牌专业(群),在地方或行业内有较高的知名度;探索专业(群)联合知名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学院,共同建设专业(群);重视专业资源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效明显。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有特色产业学院;省级重点建设(示范、特色等)专业达到6个;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达到3以上;主持(含联合)国家级(或备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或不少于4个专业参与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8.课程改革。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依据行动导向,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大力推进项目化和任务化课程建设,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建立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课堂,提升教学效果,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及时动态调整。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或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达3门以上;有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级教材10种以上;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课堂教学的教师比例达60%以上;近三年省级以上教学能力大赛获奖数达5/年以上或国家级教学能力大赛获奖数达2/年以上。

9.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带动创业、推进专业教育基础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建成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形成一批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服务模式。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校友毕业三年内创业率达5%以上;校内创业孵化存活率40%以上。

10.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成果。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定期发布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社会认可度高,企业满意度高;建立健全三级职业技能竞赛体制机制;注重总结教学成果。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学校质量年度报告等;学生报考率、报到率均居全省高职院校前1/3;有国家教学成果奖或省级教学一等奖以上3项以上;省()级技能大赛获奖数每年达30个(财经、政法、体育、艺术院校达20个;师范、医学院校达10个)以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数每年达6个(财经、政法、体育、艺术院校达4个;师范、医学院校达3个)以上。

 

3.师资队伍建设

11.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培育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具有支持教师持续提升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制度机制并运行良好。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等;师生比达到或超过《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要求;重点建设专业具有2名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省部级以上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专业领军人才、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数量排名在全省前1 /3;拥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的国际水平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1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优化“双师”队伍结构;实施“双师”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落实全员轮训;注重吸引高水平行业精英和企业骨干来校任教。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专任专业课教师每5年在行业企业实践累计半年以上,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达80%(财经、政法、体育、艺术院校70%;师范、医学院校达60%)以上;“双师型”教师与学生比例达1:25;企业一线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30%以上;有技能大师工作室。

 

4.科技研发应用与社会服务

13.研发应用。建立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一体化”机制;校企合作攻关、课题研究和技术革新,解决技术难题;协同创新水平高。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技术服务到款额(横向/纵向/技术交易/非学历培训/公益性培训服务)1000万元(财经、政法、体育、艺术院校500万元;师范、医学院校达800万元)以上;有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3个以上。

14.成果开发与转化。建立技术成果孵化转移新体制,鼓励教师从事成果开发和转化活动,探索以成果完成人、转化人为分配主体的成果收益分配机制;提升民族传统工艺的高保真传承和高水平创新;重视知识产权成果的开发与保护。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年均授权专利数达到在校生数的0.1%(财经、政法、体育、艺术院校0.05%;师范、医学院校有专利)以上;技术成果转化数量10个(财经、政法、体育、艺术院校5个;师范、医学院校有技术转化)以上。

15.社会服务。探索建立类型链(继续教育、自考、远程)、层次链(专、本、硕)和形式链(培训、鉴定、认证)融合发展的全方位社会服务新模式,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培训和鉴定人次达到普通在校生规模的1.2倍(财经、政法、体育、艺术院校和师范、医学院校达0.6倍)以上;继续教育规模达到普通在校生规模的1/2以上;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人次500人次/年;有省级以上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5.校园文化

16. 文化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发展各方面,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建立职业教育素养标准,打造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文化育人体系等;获省部级以上文明单位或文明校园称号;获得省部级表彰的优秀毕业生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省部级媒体报道新闻;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等。

17.管理文化。完善作风建设机制,厘清部门职能职责,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强化内控体系建设;丰富领导和师生交流渠道,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倡导包容文化,建立容错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生态。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学校“三定方案”;党务校务公开情况;学校内控手册等;校领导与师生交流沟通等活动记录;学术委员会活动记录。

18.园环境。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生态和谐。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校容校貌、校园环境设施等

 

6.开放办学

19.国际交流。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引进高水平教育资源;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接受教育;承接“走出去”海外员工的职业教育培训。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具有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国际教育交流项目1个以上。具有服务相关行业企业“走出去”的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项目1个以上。

20.开放办学。联合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或联盟,发展成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完善集团内部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和应用促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通。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学分银行”方案;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通办法。

7.条件保障

21.基础条件。校园规划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生态和谐;校园基础设施、实践教学条件优越;推动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学校治理方式变革,建成功能先进的智慧校园和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校园建设规划;生均占地面积、各类建筑和场所面积等条件超过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理工农医类院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8 000/生以上;财经、政法、体育、艺术院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6000/生以上;生均信息化投入值达到2000/生以上。

22.经费投入。主管部门或举办者拨付的经费充足,能够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用于教学经费的比例高,主要经费投入教学一线。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年生均办学经费水平达到12000元以上(含财政拨款和其他经费来源);学校用于教学经费的比例达50%以上,其中实践教学经费占生均教学经费达到50%(财经、政法、体育、艺术院校达到30%)以上。

23.保障体系。学校具备完整严谨的教学体系,规范的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形成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教学工作诊断方案;诊改复核等级达到“有效”。

上一条: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下一条:我院召开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